太极拳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提到:“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很多人讲这句话放在外形的动作大小上来解释,认为开始练太极拳和推手时,总要先求姿势开展,动作幅度大,待功夫加深了,再求紧凑,把动作幅度变小。其实这种解释与一般常识并不符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关于“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一语应该如何来理解的,一起去看看吧。
一个人的功夫,可以从拳架窥得一斑。杨澄甫、吴鉴泉、杨禹廷、李雅轩等大家的拳架都十分开展、大方,如按上述释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即这些老师的功夫中能算“开始”级了。从动作幅度的大小、潇洒看,都是开始练不如以后练的。就从冲拳、踢腿来说,开始练时不得要领,且柔韧、协调及力量等较差,怎能动作大幅度?怎会开展得出呢?不论何种拳都是如此,太极拳和推手当然也不例外。有这样一个体会:读书随知识的积累,知识面的拓宽,疑问反会愈来愈多。为释疑、求知,迫使加倍努力学习,以期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太极功夫也一样,随着功夫的增长,动作幅度自然逐渐放开增大。因开大,周身就更难配合协调,这反促进加倍用功以求完善。如此功夫将日益精进,永远止境。
古人多用文言。一般地说,古人对十三势行功心解的解释较之不习惯文言的今人相对要贴切些。有的老师对此释义道:“开展者,动作不用力是也。紧束者,动作在到中心是也。”显而易见,这种对“无求开展,后求紧凑”的解释是:“先求开展”,即先四肢百骸俱松不用力。“后求紧凑”,即最后把动作练到腰腹,能做到主宰于腰。姜容樵先生曰:“无论演式推手,须要开合。开合得法,各部畅适,动作如意。所谓求紧凑者,非一味窄仄,亦非一味求快,乃由开展后收回时求紧凑,是能收能放之意。亦捲之则退藏于密,动分静合也。”依前辈们的此种解说,字里行间无半点动作幅度“先大后小”之意。太极拳“重意不重形”。对古典太极拳理论的理解应多从内、从意,少从外、从形上着手。
功夫上身后,还要不要大幅度?不要,又要。同时,身形一紧,微微一动,人已跌出,动作幅度极小,谓不要。又,功夫永无止境,平时要练多用少。练就要大幅度。打拳时,身肢放长,从难练。推手时大幅度全方位,头、臀、背、脚、都不怕与人沾贴接触。自己送上门,引火烧身,从不稳中练稳。穷毕生精力求大幅度,水到渠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