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
谱诀:转身蹬脚打敌援,悬腿蹬伸腹上踹; 上惊下取桩根腿,立身中正最得势。
动作过程
1.左脚渐落下,左膝微提,虚悬于右脚前,以右足跟为轴,腰身轻灵地向左后转,右胯根松沉,右膝微屈,身略下蹲,左腿微里合。同时,两臂外旋,两掌向里、向胸前交叉合拢,左掌在外,两掌心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向正西方平视(图1 5 2)。
2.左脚以足跟慢慢向左蹬出,足尖朝上;右腿随左脚蹬出渐渐起立,膝关节仍适度弯曲。同时,两掌内旋,向左右分开,腕与肩平,掌缘皆朝外,坐腕、掌指上扬。眼关顾左掌分出,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1 53)。
技术要领
1.此式是杨式太极拳难度较大的动作,它的特点及技术的重点、难点就是旋转。难在一脚悬空,单腿支撑的情况下旋转1 35。,即由分脚后的东北方向转向蹬脚的正西方向。完成这一动作主要靠腰胯的带动,腰为一身之主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协调全身动作、调整重心、平衡身躯、输送劲力,都起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可忽视全身其他方面协调一致的配合,须知要完成这样难度较大的动作,不可能光靠一腿支撑及腰胯的局部动作,而是需要整体的协作配合。要做到“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内动导外动,外形合内动”。转身之前,心意先行,心识先定向、定位、定速及协调周身诸多的内外配合。转身前,左腿下落虚悬,继而松腰胯,尤其是左胯向左松开,配合四肢自然产生向左旋转的拧动力。以右足跟
为轴旋转时,为了旋转稳定,须头容正直,上虚领顶劲;含胸拔背,中守重心;收敛闾臀,下把正闾舵。同时两臂外旋,两掌向胸前合拢,左腿微里合,使身体保持上下一条线,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右歪斜,并使重心不偏离右脚支撑点。然后要转得恰到好处,即要转到想要转到的理想方位,又要转得稳定、轻灵,为蹬脚等发劲创造良好的条件,除用力得当外,
还须有一个良好的制动机制。所以须头脑明清,右腿以足跟为轴旋转后,右腿下沉,即刻全掌着地,足心涵空,落地固定,如植地生根,左腿微里合。旋转由心,煞停随意,就能在取得相对稳定性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灵活性,以确保稳定与灵活的统一。
2.旋转时左脚不可以落地。有的拳家因站立不稳而左脚落地,或用上体右倾来作为补偿,以取得“平衡”。这不符合拳论说的“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及陈长兴《用武要言》所说的“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竖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的拳理,久而久之拳也就越打越歪,到时考究全身,就一无是处了。
3.转动时左脚不可直腿摆动。有的拳家认为:转动应两手左右分开,左腿分脚后即直腿摆动, “呈大字式旋转",并说“含有连消带打之意。"其这样做法的原因,可能是想利用手脚摆动的势力来转动身体,其实这样转动既不稳,又不易控制方向,也失去了蹬腿的技法意义,易受制于人,也不符合基本的物理常识。
4.旋转后不能在动作停顿后再蹬脚,从而失去“机势"。太极拳,机势并得,服手服脚;机势皆失,绑手绑脚。所以转身蹬脚的整个过程是不可以身僵腿涩、气滞血淤、神驰意迷、力板劲散、失机失势的,而是要做到静、松、稳、匀、缓、合、连。
5.凡分脚或蹬脚,出哪条腿则哪只手在外。两手的交叉合十要圆润饱满,不要瘪,两腕不可松懈弯曲,也不要抬肘露胁,蹬脚要劲贯足跟,提膝后出腿,先把劲力集中膝关节,然后节节贯串地通达脚跟,均匀地蹬出。发劲则快速出腿即收。
6.杨式太极拳的分、蹬脚不是用腰胯的劲,而是提膝出腿弹劲瞬间分蹬。因用腰胯的力量发劲分、蹬,反而易使身体失衡,导致劲力分散不整。这一踢法与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论述是吻合的。分、蹬踢出之脚的根,在于另一支撑脚,支撑腿脚、腰、胯相连坐稳,是踢出之脚的基础和所发之劲的源泉。两腿相合相随,劲由内换,节节贯串。细揣此劲原理,自会体会于心。
7.其他技术要领参看“左右分脚”势。
用 法 .
接前势,设敌自身后用右拳打来,我即将身向左正方转动,左腿虚悬,待右脚立定时,即以脚跟向敌腹蹬去。两手随腰转动,由外往内合,随左脚蹬出势,即向左右侧立,平肩分开,以称衡蹬脚之势。眼神随左指尖方向前视,立定根力,则敌必应腿而仰了。
注释说明
“转身蹬脚",转身后用脚跟蹬人,故名。杨式太极拳属于蹬脚范围的拳势有三十二式转身蹬脚、三十七式右蹬脚、四十式回身右蹬脚、四十二式左蹬脚、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七十三式十字腿,共计六式,可见蹬脚的重要。加上左右分脚、金鸡独立和转身摆莲等用腿的拳势,以及其他暗藏腿法的诸多拳势,说明腿法在太极拳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见太极拳亦并
非重手不重腿的。
蹬脚,陈式作“蹬一根",陈式古谱作“庄(桩)根腿”。杨式太极拳中属于蹬脚范围的“十字腿",早年杨澄甫练此式时作“单摆莲”, 《杨式太极拳》(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一书记述: “十字腿这个动作,原来的练法是单摆莲,上述这种练法(指顺势蹬脚式),是杨澄甫最后修订定型的,目前按此法练者又最普遍,因之本书按最后定型的编著。” (见《杨式太极拳》1 02页)李雅轩老师也曾说: “我学拳时此处(指十字腿)是踢脚,不是蹬脚,不知何又弄错也!"故更正为“披身左踢脚” (见《关于杨氏太极拳中的几个名称注释》)。其实并非郑曼青“又弄错",而是杨澄甫在一路中,初改十字摆莲为蹬脚时,原系拗
势即拗腿踢,故名“十字腿",为了顺势得力而最终修订为顺势,便与“蹬脚"式无异,仅仅保留“十字腿"之名而已,也就名不副实、名存实亡了。现行的8 8式则改为“转身十字蹬脚",其形式为“两手合抱胸前,右手在外,手心均向里,成十字手势;然后两臂向左右分开,手心转向外;右脚向前方蹬出;眼看前方"。改成了既非拗步又非顺步的正面蹬脚法,想是为名实相符使然。然而如此改动,改则改矣,是否符合拳理,是否顺势得力,则是值得推敲的。然现行的吴、武、孙、陈式仍有“十字摆莲”即单摆莲式。
《全体大用诀》说: “转身蹬脚腹上占",又说: “右蹬脚上软肋踹。"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十字腿法软骨断。”《太极拳体用全诀》说: “转身蹬脚腹上踹,悬腿蹬伸打援敌。”又说: “左右蹬脚膝腹占,轻粘慢捌猛飞腿。” “十字腿起分手拦,上惊下取最得势。"等等,都说明蹬脚的攻击部位是敌肋、腹、胁、膝等中、下部。所以,蹬脚高度以腰肋部为限,不宜过高,否则易为人所制。和左右分脚一样,它是上惊
下取的典型拳势。蹬出发劲之势要“猛飞腿",而平时演练只需缓缓蹬出。
蹬脚式及其承接式如表6所示。
表6蹬脚式及其承接式
注:杨式太极拳中属于蹬脚范围的拳势共计有六式,可见蹬脚之重要。加上左右分脚、金鸡独立和转身摆莲等用腿的拳势,以及其他如白鹤亮翅、双峰贯耳、上步七星、退步跨虎等诸多暗藏腿法的拳势,充分说明腿法在太极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足以证明杨式太极拳并非一些拳家所说的那样,太极拳是重手不重腿的。恰恰相反,杨式太极拳特别注重腿法的锻炼。
透过分析可知,除“十字腿"式外,其他五式蹬脚都编排在第二节,可见杨式太极拳从第二节开始加强了腿法的训练,并加上太极拳“五捶”中的主要四捶及左右打虎、双峰贯耳等用捶(拳)的厉害杀着,拳腿相加,拳脚相向,重创强敌。完全符合“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的拳理。也说明第二节是杨式太极拳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