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不惊风,足不沾尘
概指练太极拳时,动作要缓慢柔和,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轻灵、沉着。轻灵不是浮飘,沉着不是呆板,务必做到练一套拳架,能运转自如,式式圆满,一气呵成。轻松柔和,用意不用力,最忌肌肉紧张。全身肌肉、关节一定要松开,一切动作应以柔和为主旨,在速度方面宜慢不宜快,速度均匀,不缓不急,如行云流水一样。
太极拳讲究“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求静”。手足动作最忌起强劲,故能手不惊风;脚步缓慢且轻灵,故能足不沾尘。某网上“大师”练拳时努目皱眉,顿足有声,打拳咚咚,其实伤元气;如满身带劲,满脸神气,活灵活现,只图外表好看,则偏离了太极真义,恐难入太极门径。
二、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是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其实质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动为阳、静为阴,“天圆”是阳的象征,“地方”是阴的象征。
太极拳最重阴阳,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所以引入了天圆地方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说:“有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方圆,从太极拳拳理上来讲,内容繁多,比如:攻与守的平衡,刚与柔的变化、进与退的呼应等等。
有人说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圆弧的。亦不尽然。从动作演练过程来看,方圆亦指发劲时弧形与直线,曲中求直,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拳式演练弧形转换的多,这是太极拳的共性,但并不是所有动作都是弧形前进或者后退的。有一些动作中,手的出去必然是一个直力。可谓方圆共济,曲中有直,直中寓曲。
《杨式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第二十一篇“太极正功解”写道:“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圆为紧凑。”
陈微明先生著《太极答问》一书中写道:“圆直二劲,要曲中求直,圆劲之中,必须有直劲;直劲之中,必须有圆劲……故圆直二劲,能融合为一,则善矣。”
祖父也教导我说:动作以圆弧形为主,但圆中有直,有些动作直线进击,不走弧形;而直线进攻之时,又不能臂腿完全伸直,其劲易僵易断,其力不整。劲以曲蓄而有余,此谓直中寓曲,方圆相济。
三、气定神凝
气定,气固也。气整则精神自固,动作不散漫,体松而气定。腹实则气固,气固身自稳,身体便能保持重心不失。气定之秘诀,全在严格遵循太极拳要领下的呼吸自然。气定者,气和也,呼吸力求自然,气不可提,更不可沉。不能提气,否则气浮于胸,重心不稳。言腹实者,忌故意沉气,强压丹田,否则屏压抵制,勉强使气降于丹田,易致内气紊乱,易入歧途。
神凝者,神宜内敛,凝神定意,形神合一。不论在盘架子或推手时,心神必须专一集中,万不可心神散乱,否则气必散乱,毫无益处,盖太极拳之要点全在一个“静”字。故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凝神敛志则心意专一。心不平则式不平,易为人制。神至意到,动作方能贯串如一,乃得太极之妙。太极拳贵在神意与躯体一致,识神内守,元神聪颖,神经灵敏,安静静练,物我两忘,使大脑皮层充分休息。动作柔和,呼吸自然,动中求静,养气凝神,悉心静气。平时练拳是为了养气、蓄神。自然界中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关公的眼睛常半闭着,战场上关云长倘一瞪眼,就要杀人。
太极拳实战的用神,类此谓之,刹那间用神。昔日杨澄甫宗师曾为黄元秀先生著的《武当剑法大要》题“剑气如虹,剑行似龙,剑神合一,玄妙无穷”。杨老师传授太极剑时常说,不练到剑神合一之境界,不足以称得上神明。
太极拳意动形随,练气化神,从凝神入手至形神合一,练神还虚,则人我两忘,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至此境界,论及养生,定能强身健体;论及技击,已入化境,无论粘打皆能制人。此境界即《太极拳论》中所述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