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拳网
当前位置: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研究 > 太极拳实战视频 > 内容正文

由“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看当前杨式太极拳演练中的 “柔”、“软”、“刚”

作者:杨 振 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10-05 18:53:22 【字体: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是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讲的。所谓柔中寓刚,“刚”是指劲说的,“针”也是指劲说的。鉴于当前与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有的人讲它是柔多刚少,是这样吗?如果在练拳中真是柔多了点,刚少了点。从理论上讲,这不为错,因为柔是带有韧性的。而软呢?是虚无的、空的,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这种软的现象出现,其根源主要是对练法上的“放松”、认识与理解有出入造成的错觉。这种软的现象出现与拳理必然产生矛盾,也极其自然的反映在拳势的风格特点上的迥然不同,虽然杨式太极拳有练法受益的特点,不致造成有损身心健康的不利情况,但太极拳应有的效果,就很难得到了。为了有助于练拳者对练法上的放松有进一步了解,下面着重分别论述。
  一、什么是“放松”
  1、“放松”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
  2、“放松”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意念的放松,即排除一切杂念和紧张状态,集中精力练拳;二是肢体也要放松,即排除体内僵力;
  3、“放松”是有意识的使全身关节、肌肉、整个骨骼松开、放展,使其韧带拉长,忌僵硬。通过松开、放展,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连结成一个整体, 这一点一定要下功夫揣摩。
  4、“放松”是使肢体放展、引长之后,有沉重的自我感觉,这种感觉也就是具体体现人体与基本要领相互沟通的最初的一种自我感觉,也是劲的内在感觉;这种感觉应该介乎软、硬之间,既不是软,也不是硬;更不是局部,而是全身。
  5、“放松”犹如高温溶解生铁,“放松”又如高温溶解拙力(僵力)。溶解后的铁水似液体,但绝非食用水,溶解后的拙力似软非软,它是柔。铁水经过锤炼,可以转化为钢,拙力经过训练,可以由柔转化为劲:“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显然,柔与软、铁水与食用水,应该说是两码事。

  
    二、力与劲的分别
  没经过高温、溶解、锤炼过的生铁,可以比喻为“力”,“力”是自然之力,它是人体固有的也是本能的,分布在全身。太极拳讲的不用力,就是不用这种自然力,也称之谓拙力,但是要用劲的。这种劲称之为内劲,也称之为太极劲。这种劲不是自然力,但和自然力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力与劲是有区别的,但又不能截然分开。因为劲来源于力,力是基础,也就是力经过加工(训练)才能转化为劲。比如,没有铁,何以能出钢?生铁经过高温溶解,再经过锤炼是可以成钢的。但钢的来源是铁,因之钢与铁,力与劲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一点,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就必然导致两者的对立,使柔与软的关系不能正确解决,也就必然使太极拳应有的作用不能正确的全部发挥。所谓 “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怎能体现得出来呢?“柔”应该是带有韧性的,也就如同生铁逐渐过渡到钢的道理一样,溶解后的铁水毕竟不是食用水。因此,柔与软要区别开,这不同于一般的形容词,可以把柔、软等同起来看,好像是一码事。这种理解,就很难实现前人所说“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最后达到有刚有柔的境界了。
  总之,以上所论述的“放松”是一种练拳方法,不是放软。所谈的刚就是劲,生铁是拙力(僵力、自然力)。高温是方法(手段)。溶解后的铁水与食用水,分别比喻为柔和软。如果明白了以上所举的例子,就可以对"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意思有所了解。这样,就可以在练拳当中结合拳势。按照要领要求,对照揣摩,自会做出结论。一旦知道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只要在练拳中认真地去做,就一定会提高。也一定能够把太极拳练得更好。
    ――记载第二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杨式太极名家杨振铎的谈话  

 
 

相关推荐
  • 热门
  • 推荐
排行榜
相关章节视频
太极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