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传承至今,有许多的著作传授练太极拳的各种技巧和要领,这些技巧和方法千篇一律,所传授的方法大同小异,而下面小编要分享给大家的练好太极拳的方法比较特别,这些方法撇开前人推崇的方法,主张换个角度练太极拳,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见识一下吧。
一、改变思维、改变观念
《太极解秘十三篇》一的开篇写到:“诚恳告诫拳友,若想在太极拳领域中探求深浅,用常人的思维去想,用常人的眼光去看,即使想上几十年,看上几十载,恐怕什么也看不透。”
如何改变思维和观念呢?太极拳虽然是一种拳术,但有自己的特性,不似有些拳术那样勇猛、威武。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老庄哲学,是以道家理论为拳理,行拳讲究用意,不用蛮劲,举动要求轻灵,“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它以阴阳为母,松柔为魂,“大道以虚静为本”,总之,太极拳文化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传统太极拳不是一般拳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练习太极拳需要修炼内功,如阴阳变转、举动轻灵、周身松空、动分虚实、动静开合、弧线运行、空腰松胯、安舒中正、以意行功、根基在脚、上下相随、手脚结合、内外三合、勿有力点、虚静为本等。如果太极拳习练者不按拳理去思维,偏离太极拳特性和内涵去习练,将是徒劳的。
二、认识太极拳结构
修炼太极拳,必须从其结构人手,笔者认识许多修炼传统太极拳的朋友,练什么式的都有,侃拳也很花哨,什么“手指为阳,掌根为阴”“行气如九曲珠…”“炼精化气”什么的,但一问太极拳结构,便瞠目结舌。练太极拳不研究举其结构,怎能练好太极拳呢?
传统太极拳的结构由阴动和阳动组成,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离开了阴阳互动、阴阳相济的结构,便失去了太极拳魂,谈不上是太极拳了。
有一位拳友开玩笑说:“将什么拳慢练,都可以说是家传或创编太极拳。”虽然说是玩笑,却真有人有这种偏颇的认识。笔者认为,修炼传统太极拳的关键是把握拳之结构,遵循太极拳的规律习练,按阴阳学说规范拳法,动分阴阳,举动轻柔,用意不用力……若有悖于拳理拳 遵循太极拳的规律习练,身体状况也会慢慢发生变化。如周身阴松时,可觉得似有一股吸引力;阳松时,会觉得周身舒展,毛发直竖,感觉百会穴发热,周身渐渐褪去本力,虚灵之力代替本力、拙力,太极拳“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的本能逐渐在身上显现。
三、被动练拳长功夫
太极拳理与练拳密不可分,不深入研习拳理拳法恐难成正果,但空说不练也将一事无成,还需理论结合实践。修炼太极拳一定要在身上反映出来,称为“身知”“体悟”。
有些拳友习练与体悟相脱节,拳法和推手、技击成为两码事,有的练了三年两载就弃拳不练,转而练习推手,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如果从健身的角度去看,动则受益,练则健康,没什么不妥,但换个角度看,
从推手中难以练出太极内功。笔者根据多年习练太极拳的体验,修炼太极拳应是“太极拳练我”,而不是主动去“我练太极拳”。笔者的拙作《太极拳的三个“三不动”》受到国内外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热情关注。文中,第一个“三不动”是“不要有动意,不妄动”。动意是太极内功上身的极大障碍,未动之前先想着动,动意大,是僵,是紧。各位可试,自己放松站立,心里想着去推对方,想像将对方推倒,自己须感觉腰部僵紧。行拳不可主动,要被动演拳,从起势到收势被动行功,肩以下、胯以上,为空胸空腹,每个动势均应保持不动。陈氏太极举大师陈长兴有“牌位先生”的雅号,请广大同道用心体悟》
四、减法内功修大道
减法内功是明代太极拳理论家王宗岳大师在《太极拳论》中提出来的,《太极拳论》道:“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大师谆谆告诫后学“一羽不能如”“舍己从人”,一目了然,无需赘言。
减法内功修炼,说得通俗些,就是“无障碍练拳”。什么是练拳中的“障碍”呢?就是练拳时,周身出力用劲.便无轻灵可言,有动意,意想内劲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这一切都是障碍。要无障碍练拳,练拳时,什么也不想,越炼,褪去本力,排除一切杂念、动意,周身柔弱似水,则内功上身入门有路。此时尚不可言功成,大道以虚静为本,恬淡虚无,真气从上,太极内功可称为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之大道。
当然,传统的练习太极拳的方法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自然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方法主张的是练太极拳的不一样的角度,并不代表可以完全撇开太极拳的一些基本训练,更不能一步登天,希望练习太极拳的朋友们要正确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