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偏顶抗”是太极拳推手中常见的问题,“丢偏顶抗”指的是太极拳推手时出现丢劲、偏歪和顶抗的想象,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一起去看看吧。
一、丢劲
首先谈一下推手时丢劲是怎样形成的。两个人推手时,任何一方由于黏沾不住对方的肢体或跟不上对方劲路的变化出现了与对方肢体与劲路相脱节的现象,即为“丢劲”。例如,我引捋你劲向前行走,你却偏偏不向前或原地不动,或硬是向后拖拉夺劲,以致两个人相接部位出现了脱离、断开的现象。肢体断开的现象为“丢形”;跟不上对方劲路变化为“丢劲”,丢形也是丢劲的一种。丢劲是违背太极推手原理的,也就是没有运用好沾连黏随的技术方法。
怎样克服“丢劲”的毛病呢?正确的推手方法应为:对方向前引捋我劲时,我应采取顺其势而行、顺其劲而进的原则。你若向前引捋我一尺,我则顺你劲而进一尺二寸或更多一些,这样才能破开对方的劲路,处处走在对方前面,变被动为主动,使对方处于被动之势。
推手时没有运用好沾连黏随的基本功,也是造成“丢劲”,的重要原因。因为沾连黏随是克服“丢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推手技术方法。通过长期练习,就可以从肌肤接触和动作变换中体察对方在意图、方向、劲路上的变化是进还是退,是向左还是向右,是向上还是向下,是实劲还是虚劲,是问劲还是发劲等等。黏沾在推手中是听劲的重要方法。不懂黏沾即不懂听劲。但是黏沾过紧,听劲就相应差,反应也就不灵敏,就会犯僵滞而产生“顶”的毛病。黏沾得过松。又会犯丢劲的毛病。怎样才能克服以上弊病而又在推手时掌握好火候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手过程中,两形两劲相顺,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行,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
在练习黏沾时要做到不拘任何形式,即不管对方的劲路和动作如何千变万化,我都与对方紧紧黏住不离,迫使对方无法进招用招,有招有劲也使不上,而我则可以通过黏沾的方法寻找对方劲路变化,寻找对方的破绽,寻找对方的力点,摸清对方的重心点,再随化随进,引动对方的重心落空后发之。即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练习连随时也要不拘任何形式,对方动作大,则我动作也大,对方动作小,则我动作也随之而小。总之不管对方采用任何角度、方向和线路等形式,我均应采用同样的形式来进行黏沾连随,以跟住对方劲路变化。正确地运用沾黏连随的方法来变化劲路与方法,即为懂劲。
在推手中还应注意不要做一些毫无意义的盲目运动。比如:在对方肢体和劲路不动的情况下,有人不是随对方势动和劲路而行,而是为了沾黏缠丝而没有目的地动起来,这样的盲目运动,是没有攻守意识的自动,极易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
二、偏歪
在推手过程中出现的左右歪斜、前栽后仰不能使身体保持中正的情况统称为“偏”。偏也是太极推手的主要病症之一。造成偏歪的原因主要是身体受力后整体或局部不能放松,气不能沉人丹田,或对方推手时不懂化劲,而是以硬拙力相抗争,力小的一方顶不住而自然形成偏歪现象。
怎样克服和纠正偏歪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手时身体保持上下一条线,身体放松,气沉丹田。身体不管在任何角度方向,都必须保持立身中正、全身放松、气沉丹田。保持中正上下一条线是克服偏歪的一把尺子,以此来衡量对照自己是否做到了以上要求。如果真正做到了,就能在推手中保持中正不偏,使身体圆活、敏捷、轻灵、松沉。推手时最忌低头仰面、摇头晃脑、精力不集中、左右歪斜。练拳有句行话叫:“低头弯腰技术不高o”说明了不中正的要害。推手时运用各种招数时都应该保持中正、上下协调一致。
推手时怎样才能做到身体放松、气沉丹田呢?首先要求我们在精神意识不紧张的指导下,使身体各个器官、各功能系统肌肉关节处处都达到放松的要求。怎样改正克服推手时自己身上的不松之处与不合之形呢?首先要做到外三合,再逐步达到内三合,最后达到内外合一。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内三合与外三合都是在长期习拳练功中形成的。总之,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五脏百骸均在其中。
推手时的松与合也要辩证地看,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应该把放松与软弱无力区分开。放松主要能起到关节灵活、气沉丹田的作用。在放松的前提下合住劲后,才能随机应变地提高敏捷、灵活的化发能力。如推手时看到对手身体高大、功夫好而造成精神上的紧张进而身体僵硬、肌肉紧张、动作迟缓、呆板,在这样情况下受外来力的影响,极易形成偏歪顶抗。反之松得过多为懈,也是不对的,因为没有掌握好尺度,所以要无过无不及。
三、顶抗
在推手运动中,凡是运用沾黏连随、引进落空和四两拨千斤等技术,就是符合太极原理的;反之用拙僵力与对方劲相顶抗争夺的劲是违背太极推手原理的,也就是犯有“顶抗”之病。
发生顶抗之病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缠绕运化不够、劲力不圆整、劲力变化少而慢、听劲灵敏度差以及在双重的情况下形成的顶抗之势等等。犯有顶抗者大多因己力大于对手便想以实力来战胜对手,从而忽视了发挥技巧的作用,这无形之中就形成了顶抗之势。顶抗的角度一般在180度左右为顶劲。企图以力取胜即为抗劲。在推手时出现的“顶牛”,就是抗劲所致。
怎样克服顶抗的毛病呢?我们要在平常练习时注意加强缠绕运化的练功方法,力求劲力圆整,要提高听劲的灵敏度来提高应变能力。首先要练习听劲,通过听劲才能知道对方劲力的来龙去脉,逐步达到人不知我而我知人的技术,才能有效地以自己的虚点来寻找对方的实点。听劲不仅耳听眼看,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肢体与对方接触时,利用皮肤的敏感触觉来分析判断来劲的运用方向、力量的大小。这种听劲主要是在推手练习时逐步培养形成的,这是一种既敏捷轻灵而又沉重富有弹性及韧性的内劲,功夫越深,全身的触觉也就越灵敏,全身的肌肤毫毛都在一呼一吸一开一合,体内产生了一种感应磁场,使皮肤的触觉反应极强。皮肤的敏感听劲形成后,会在大脑皮层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随即将对方来劲“化”开。这时就可以理解“一羽不能加,粘住不能走”的功夫了。练习听劲是通往上乘功夫的阶梯,要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才会练习并运用好听劲。
练习缠丝功也是克服推手时发生顶抗病的有效方法,缠丝功是螺旋运动,是以内劲做旋转来催动外形形成的圆形运动。缠丝功大致分为里缠、外缠、大缠、小缠、左缠、右缠、前缠、后缠、正缠、斜缠等等。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是顺缠、二是逆缠。小指由上向下、拇指由下向上合为顺缠,反之拇指由上向下、小指由下向上领劲为逆缠;肘关节向外开劲力向外走为逆缠、肘关节向里合劲力向内走为顺缠。不管是顺缠或逆缠,推手时都要做螺旋式缠丝、伸缩,以形成圆形运动。因为圆形运动可以改变外来力和自身力的方向,还可以改变运动速度,在圆体的自转中产生动力。
缠丝功能够使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在同一时间内,综合地完成神经、呼吸、循环、经络、肌肉及五脏百骸系统的锻炼。坚持练习缠丝功可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可以通经络入骨髓气达周身,形成一种混元气,运用在推手上可以体现出环形运动,使颈、胸、腰、腹、臀、肩、肘、腕、胯、膝、足处处缠丝,使18个小球形成1个大的太极球,进而在推手技击中能起到即缠即引、即缠即进、一动一太极的功夫。运转自如后,定能随心所欲,使彼如临旋涡之中而我如同不倒翁,立于不败之地。
不知道练习太极拳的朋友们在推手时存在这三个问题吗?大家在平时练习中仔细地对照,看看有没有这些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大家在推手实践中认真体会,使推手水平有更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