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太极拳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观点。只是练太极拳如若长期方式方法不当,或者说长期病态练拳,也会出现偏差。长时间的出现偏差,必定会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引起偏差的因素有哪些呢?
1、择师不当
太极拳在其演化发展中非常重视师承,必须由老师口传身授,即陈鑫拳论所说的“入门引路须口授”。当年陈长兴教授杨露禅时即把“好老师”列为学好太极拳的三个条件之一。老师的拳学素养与水平关乎学拳人能否学到真东西。尤其年岁较大的朋友,他们已过了学拳的最佳年龄段,是否有一个拳学素养与水平相当的老师指引进入太极殿堂显得尤为重要。如若所从之师本人拳架功夫缺乏雕琢,拳学素养也欠规范,武德修养也欠境界,给从学者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择师不当,既无缘功夫,健身愿望也可能化为泡影,学者不可不慎。
2、从师不诚
有些人虽从明师,只是自身机缘、天分局限,有始而未有善后;或者不以为然,未能遵循明师之授,见什么学什么,样样都能比画而没一样中规中矩;或者时练时不练,一曝十寒而无以为功;或者拳架未经雕琢却急于功夫上身、想走捷径,于是超负荷习练而越练越偏了形状;或者拳架尚未进入境界便忙于编套路制光碟出专著。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认识问题也有方式方法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太极拳缺乏敬畏,对“明师”缺乏认真的理解与诚恳的追随。
3、认识不正
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太极拳练出“偏差”的根源首先是思想认识有“偏差”。
4、心态不静习
练太极拳一个至为关键的要领就是“入静”,要心如止水、万虑俱泯,只有这样拳品才能舒缓而从容、沉稳而潇洒、凝重而轻灵。只是现实社会里,面对社会上的世态物欲与功名利禄,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确实是件非常难的事。综观练拳出偏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难“入静”,心态偏累。累于世俗。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让人们面临更为复杂的世俗百态,练拳者虽然“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摆脱世俗的羁绊,但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与情趣,以专一持恒于拳学修炼。如果一味媚世趋俗,不仅严重影响拳术的演练与进步,而且连日常生活也将会大受影响。有这么一人,学练了几年太极拳之后耐不住熟人的邀约,始则“朋友邀了不去就会得罪人”而常与人打麻将娱乐,继则连天累日耽于牌桌无有间断,终至身心俱疲告别了拳场。累于虚荣。太极拳要“舍己从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必须不断地舍弃虚荣心。不贪慕虚荣奢华,不刻意成名成家,经受得起老师、拳友对自己拳架演练的批评指正,经受得起经济社会追名逐利风气的诱惑与挤压。社会给你一份名誉,意味着你要为社会承担一份义务与责任。名气越大,压力越大,是是非非的烦恼之事越多,对于拳学修养与养生健身的影响也越大。只有那些不累于虚荣之心的人才能在太极拳修为中勇往直前,达到身心俱修的境界。累于物欲。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也因之空前高涨。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持,但太极拳修炼必须“清心寡欲”,要“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对于物质生活如若不加节制而任其信马由缰,必使物欲心越来越重,会使人患得患失、心胸狭窄、自私猥琐,如此怎能有良好的心态进入“静”的境界?心境不静,一切都无从谈起。
5、方法不正
内功是练习太极拳的内核,而心法是内功的核心。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练习阴阳虚实,练习吞吐开合,在练习拳架的”五行八法“训练中,都要贯穿阴阳劲。李经梧老师说:”阴阳劲就是太极劲。“太极拳要练知己的功夫,把自己练成太极一体,阴阳平衡,中气充足,然后再练习知人的功夫,也就是用的功夫。所以,练习太极拳强调内功的修炼,就不要求你在外形动作上做得如何漂亮,腿抬得如何高,架子如何低。有人认为腿抬得高,架子下得低,拳就练得好,功夫就深。这是不符合太极原理的。有许多人练太极拳膝盖疼,就是由于架子低、腿的负重大。我认为这是对太极拳认识的误会,是理解认识上有偏差。
这种练拳的身姿,只有向下的沉,没有向上的浮;只有阴,没有阳。其实,这就是偏执。太极拳首先是道法自然,不能偏执强为。不仅练拳的姿势要自然舒展;身体也不能过劳,不能违背生理的自然状态。架子过低,膝关节的半月板和韧带扭曲,日久天长势必造成损伤。许多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就在于此。另外,做动作时,膝盖的迎面骨一定要对准脚尖,这样就不会造成膝关节的扭伤。还有,弓步时,膝盖超过脚尖,日久天长,也会造成韧带拉伤。当然,极个别的动作,比如下势,膝盖可以超过脚尖。还有,在做弓步时,没有做到松胯,膝关节处于扭曲状态,也会造成膝关节的慢性损伤。
练习太极拳,关键是正确认识太极拳,正确演练太极拳。这样才能出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