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气势是一次阴与阳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打通身体任督二脉的一个过程。气势是太极拳的入门因此需要渐修顿悟,掌握其诀窍,再由此切入,即可进入太极拳殿堂。
气势是如何产生的?
做到“八面支撑”,就产生气势。太极拳之拳架包含了各种内功在内,尤其要按要领练习,深刻体会其中奥妙,功夫全在拳架之中练出。
八面支撑其实都是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劲。如躯干上下的对向拔长:头顶项竖,松腰沉气。
学习太极拳要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周身协调一致,做到节节贯穿,这样才能产生太极拳的气势。
躯干前后的对向撑拔,含胸拔背。四肢相向的撑长拔伸,肩沉肘坠,胯开膝屈。
在意识调控下,逐渐产生传统上称谓掤劲的太极劲,从而达到技击健身等目的。在太极拳实战中,运用气势能发挥很强的力量,并拿住对方,使对方失去作战能力。顶头悬、尾闾收是上下争力,前推之力必有后撑是前后争力,定势的三尖对正,前落之脚必须与后足蹬力同时到点。
内三合要内不动外不发,外三合要上下相系、同起同落、相对相照、同松同紧等。
顶头悬、尾闾收,即头部百会穴上领和尾闾骨向里回收上下对拉,身躯中正,重心下降,平衡稳定,使人有安定舒适的感觉。顶头悬起,两臂绷开,自有支撑八面的风度。
上下一条线,即百会穴与会阴穴对正,上身则无倾斜之弊,进而肩井穴与涌泉穴对准,从头到足形成垂直之势,犹如旗竖起,立身挺拔,精神抖擞,要有顶天人地的意念。
通过顶天入地,上下对拉,向前之力必有后撑,左右延伸,八方放射的意念锻炼,浑元之气必生,气贯全身而达八面支撑。
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其实质是四肢的根节、中节、梢节三大关节左右交叉相合,肩与胯合,即上肢根节与下肢根节左右交叉相合;肘与膝合,是上肢中节与下肢中节左右交叉相合;手与脚合,是上肢梢节与下肢梢节左右相合。
外三合不在外形,全凭心意用功夫,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就进入了内三合的境界,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需要明白:外三合是由内三合而达到的。外三合、内三合,统称六合,即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合力,周身一家。
气势练习要领
一、正身
第一步
两臂缓慢向前轻轻抬起至高与肩平,手心向下,十指微曲,要轻灵无滞,两臂平举的速度确定整套太极拳的速度。做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再徐徐举起,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下坠之意。即使是已经练得很熟练,也要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第二步
两臂与肩平后,由吸气转为呼气,双手下按掌心吐力。随手下按至跨前(或跨侧)掌心向下,同时屈膝下蹲,确定整套拳的高低程度。双手下按时要用意识沉肩坠肘,使膝肘相对,两肩不得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十指随呼吸而张缩。下按到极点时,要呼出全部空气,十指伸张。沉肩坠肘,两臂前举及两掌下按时均须沉肩坠肘。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要以肘尖带动手掌,在两掌已按到两胯前,仍然要求坠肘。(这时的坠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两肘微曲,使小臂微弯,这样肘尖突出,仍然可以达到“坠肘”的要求。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注意不要用力翘起,要自然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微胀的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从两臂上举到两掌下按其间不可停断,要均匀圆活,绵绵不断,在两臂举至肩平时即下落,不可停顿,要做到“似停非停”。
二、收心
抛开所有烦恼,放下一切杂念,一物无所住,一念无所思,心中展现出穆穆皇皇浑然一片大混沌无极景象。
三、调气
先说任督二脉的运动:丹田呼吸,细匀深长,在意念的导引下,气血沿任督二脉循环运行,俗称“小周天”。会阴收缩,过长强穴,顺任脉上升至百汇沿面门,过鼻梁至人中,然后通过口腔中的龈交,下降至丹田再至会阴。再说十二经脉的运动:也可以沿足阴三经和足三阳经与任督两脉组成“大周天”运行。在作下一动作之前,合目息气。
太极拳的“气势”,其实就是太极拳的劲路。这种劲路,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来源于自身整劲所形成的惯性力。太极拳雄浑饱满的气势来源于力的惯性,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整劲所产生的惯性,才形成了太极拳气势磅礴、无坚不摧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