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是指肠子套着肠子的意思,一般在婴儿身上比较常见,目前为止已知造成小儿肠套叠的原因有饮食、病毒、肠痉挛、遗传等等,小儿肠套叠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果没有治疗的及时肠子会出现坏死的情况,再加上小孩抵抗力比较低,就容易出现死亡,所以一定要重视起来。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感染有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
什么造成小儿肠套叠
1、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值1:1.43,而成人为1:2.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也有人提出由于婴幼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套叠。
5、遗传因素:临床上发现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小儿肠套叠有什么危害
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时间性,延误诊断及治疗,常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要立即送医院治疗。否则,便会贻误病情,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环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
1、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与禁忌证:肠套叠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离子紊乱,无明显腹胀者均可采用三种灌肠疗法。禁忌证为:
①病程超过2天以上,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如严重脱水,精神萎靡,高热或休克等症状者,对3个月以下婴儿尤应注意;
②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时,X线腹部平片可见有多数液平面者;
③套叠头部已达脾曲,肿物硬而且张力大者;
④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
⑤小肠型肠套叠。
(2)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在B超荧光屏上可见“同心圆”或“靶环”状块影逐渐向回盲部收缩,逐渐变小,在回盲部常规采用纵断面观察,由于水压增加,盲肠内无回声液性暗区逐渐增大,肿块影由大变小,套叠块影称为“半岛征”,随着复位的进展,这个“半岛”由大变小,最后通过回盲瓣突然消失。在此瞬间,液体急速通过回盲瓣进入回肠。
复位成功后可见盲肠和末端回肠肠壁影像清晰,水肿的回盲瓣呈“蟹爪样”运动,末端回肠水肿明显,其纵断面呈“沟壑样”,横断面呈“铜钱样”改变均可以证明肠套叠已复位。此种方法复位成功率达95%左右。复位常用压力为6.65~12kPa(50~90mmHg),注水量在300~700ml左右。复位中注水量与压力成正比。本法优点是避免X线的影响,而且是无损伤性治疗,整个复位过程均在医师直视下进行,可随时观察到病儿病情及腹部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
对上述三种灌肠复位,对肯定肠套叠已完全复位应作如下观察:
①拔出气囊肛管后小儿排出大量带有臭味的粘液血便和黄色粪水;
②病儿很快入睡,无阵发哭闹及呕吐;
③腹部平软,已触不到原有肿块;
④灌肠复位后给予口服活性炭0.5~1g,如经6~8小时由肛门排出黑色炭末,证明复位成功。
2、手术疗法
如发生肠坏死,或者灌肠复位未成功,均应采用手术治疗。
婴儿肠套叠在建国初期均采用手术治疗,死亡率高达20%~3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近十年来采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使其复位率达到98%左右,绝大多数病例避免手术治疗,使肠套叠病死率大大降低。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1982~1985年共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927例,手术93例,手术后死亡2例,均伴有肠坏死、休克。手术死亡率为2.1%,占肠套叠总数的0.2%。
总结:小儿肠套叠是有可能造成患者死亡的,特别是那些年幼的患者,如果发现小孩有小儿肠套叠的一些症状,就需要马上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